没有合规这个1
(资料图片)
其他都只能是0
券商发布研报,就像农民种田一样天经地义,但发布研报也要按照基本法,否则步子迈得太大了,难免扯着蛋。
就在5月18日,安徽证监局披露一则处罚公告显示,某分析师陈晓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案由是其署名发布的研报《“专精特新”智能仓储物流供应商,自研自产打造核心竞争力》存在可比公司选择依据不充分、盈利预测论证不充分、文字图表不一致、数据来源不明等情形。
安徽证监局指出,陈晓作为上述研究报告的署名分析师,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根据《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决定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监管措施页面
图片来源:证监会官网
那么这份报告里究竟写了什么,招来监管了呢?截至目前,笔者查遍各大网站平台,没有找到这份报告的具体内容。而报告的作者陈晓又是何方神圣呢?中证协官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公示显示,名字为“陈晓”、执业岗位为分析师的仅有1人,即华安证券分析师陈晓,其自2020年5月18日至今,从国金证券转至华安证券作为分析师执业。
值得关注的是,华安证券研究所公号曾在2022年发布一篇上市公司井松智能IPO文章。该文显示,“井松智能以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和软件为基础,为下游客户提供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系国内知名的智能仓储物流设备与智能仓储物流系统提供商,是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截至上周五收盘,该股报价28.76元,比上市后最高价65元跌去五成多。
近年来,券商分析师发布的“奇葩”研报不但成为民众的谈资,还曾被所涉及的上市公司“怒斥”,甚至受到监管层的关注。但是在监管多次重锤下,依然有不少分析师“顶风作案”,发布各种奇葩研报。
那些年
我们见过的奇葩研报
记者如果编造假新闻,是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但你听说过券商研报还可以“无中生有”么?
2022年6月17日,上海证监局发布对S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因该证券发布的证券研报存在分析结论的合理依据不够充分、研究报告发布前的质量控制存在不足的情形。该证券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和署名分析师也都受到监管谈话处理。
“惹事”的研报发布于2022年1月11日,彼时该证券发布对安旭生物的一份40页研报,题为《原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该研报出炉当天,安旭生物收获了连续第4个20CM涨停。
没想到当晚打脸就来了:安旭生物发布澄清公告称“未接受过S证券相关人员任何形式的访谈调研等活动,也从未向外界提供过尚未披露的相关业绩数据及经营数据”。报告仅为S证券研究所意见,不代表公司立场。还表示“截至目前,未做过任何2022年至2023年的业绩预测”。由此看来,这份研报涉嫌编造数据,当事券商及责任人吃罚单实属咎由自取。
即使是一些头部券商,在发布报告合规问题上似乎也有值得改进之处。
同样去年1月13日,ZX证券发布对东方生物的重大事项点评,名为《美国推出新冠快速检测计划,孕育抗原检测新蓝海,上调目标价》的研报称“预计美国整体抗原检测市场需求空间是欧洲市场两倍以上,且供给格局更优,蓝海市场特征显著”。东方生物次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同样澄清“预测仅为该证券研究部意见,不代表公司立场”。
除了发布数据遭当事公司“打脸”外,券商研报出花头的形式多种多样,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搞个大新闻!仔细想想也是,事情搞大,分析师名气自然就来了,在这个流量时代,一夜成名就等于财富密码。
例如,2021年深圳监管局的一则行政监管措施显示,GX证券三名分析师在研报《系列之二——储能篇:第二“增长曲线”的终局探讨》中,存在对宁德时代储能业务2060年营收中枢的预测存在部分假设不够审慎,分析逻辑不够严谨的问题:三名分析师给出宁德时代“增持”评级,并预计终局宁德全球储能市占率为15%-25%,营收中枢和对应市值空间分别约为1714亿元和4285亿元。
且不说预测用的模型是否准确,单单是预测时间就很不靠谱:2060年距离现在还有37年,到时候发生什么谁又能够未卜先知呢?就像40年前的人能预测到今天的房价么?实际上就在这三位“大仙”给出“增持”评级后不久,宁德时代股票便触及高点。
“大仙”预测后至今的宁德时代股价
图片来源:同花顺
这种等到地老天荒的预测,跟下面这位比起来更相形见绌了:直接用玄学指导研报工作!
2021年12月30日,江西证监局发布了两则执法文件,对GS证券和其研究员在有关《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研究报告事宜的行为进行了处罚。相关文件对报告作者予以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所属证券因“未对员工行为有效管控”而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笔者搜了一下,这份报告的原文还能在网上搜到,随便截取了下面一页,说的是“天干地支分析A股流月走势”,认真拜读了半天,只能说……虽然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今天用天干地支,下次争取用上易经八卦。果然“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不过这样的机会可能不再有了:证监会在对《关于严厉打击风水盲测股市动向的建议》的回复中表示,“严厉打击风水盲测股市动向”的建议对规范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秩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证监会将落实“零容忍”要求,持续打击研报违法违规行为。
研报的“奇葩”的表现不但有研究方法,还有研究对象。早在2016年,ZS证券出了一份前无古人(不敢说后无来者)的报告《开学季献礼——上海幼升小、小升初全解读》,一下在行业内掀起滔天巨浪,甚至有人怀疑,券商“不务正业”,是不是市场不行了,但也有人赞许“这样的研究报告接地气,有价值”,精准服务客户群体。
除了内容以外,如果分析师在未经审核的渠道发布研报,也可能触碰“红线”。证券研报是很专业的领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方能合理使用。如果不经过合规流程,便将其擅自发布在大众平台上传播,可能造成非特定群体对研报内容的曲解,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
例如,2021年6月,某证券公司研究员刘某被上海局处罚,因其署名证券分析师,违反公司研究报告发布的审核流程,在冠以公司名称的公众号上发布了某篇证券研究报告,未能保证相关信息来源的合法合规。
正是出于对合规性的要求,各大券商对于研报发布都有一套合规流程,但是流程归流程,具体有多少能落到实处,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据券商中国,根据今年4月证监会向券商下达的《关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双随机”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券商主要存在三大典型问题,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司内控制度未根据法规规范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个别员工私自发表证券分析意见。还提到“随着新媒体、互联网展业新业态的应用,有券商未建立互联网平台发布研报、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证券分析师公开发表言论前的内部报备制度”“有券商分析师未经质控合规审查向网下投资者提供投价报告,或私自发表证券分析意见,造成不当言论传播”。
券商报告之所以“奇葩”频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目前行业高度“内卷”的现状下,分析师为了吸引眼球,难免剑走偏锋。
行业“内卷”
分析师无奈?
来自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证券行业分析师人数达到4068人,其中,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广发证券、兴业证券、长江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与国信证券均拥有百人以上的分析师团队。
这么多分析师,每年产量是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在券商研究所中,中金公司以年发10392份研报位列第一,其中覆盖了1056家A股上市公司;中信证券发布研报9595份位列第二,覆盖了970家A股公司;天风证券以6195份研报排在第三。整体来看,全年发布研报数量在4000篇以上的证券研究所,由2021年的9家增长至2022年的15家。
在分析师多,研报多的大背景下,单个分析师要想引起市场的关注,一旦常规手段难以奏效,不惜“以身试法”动起歪脑筋。近年来,监管层对于研报方面的违规打击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强,在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上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财通证券统计,2020-2022年,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相关监管处罚案例共17例,2020年7例,2021年9例,2022年1例。其中12例为单位与个人双罚,受罚个人主要为证券分析师。
2020-2022研报业务相关监管处罚统计
图片来源:财通证券
每一例处罚,都值得机构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要落实好对研究员、投资顾问等重点人群的监测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规隐患,避免引火烧身,须知券商研究报告不是法外之地,没有了合规这个“1”,其它做得再多也只是“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标签: